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文以评心,武以观德

如果写文章是写作者的内心表述,那么用武是习武者的道德展示。因此,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评定行文者的用心良莠,也可以通过用武的目的看出习武者道德的尊卑。

未曾学艺先识礼,未曾习武先明德

 “礼”指恭谨待人、尊敬师长等克己敬人的规范。“德”指武德,即尚武崇德的精神。民间武术传承中,首教礼德,然后再传技艺,戒收失礼缺德之徒。

严师出高徒,重道得真谛

严师才能使学生严守武德,恭谨处世,师严才能使学生在严格的教学训练中学得中规中矩,使得技理并精。

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

师父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武术动作,掌握锻炼方法。徒弟学会和掌握了,就算领进了门。练是掌握武术技术动作、获得武术功用的根本手段。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锻炼,才能将师父传授的技艺变成自己的功夫,并且在坚持不懈的修习过程中,体验技法,领悟拳理,步入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境界。

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所谓的“三伏”,就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,初伏固定为10天,末伏也固定为10,而中伏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,因此三伏天总共持续30天或者40天。三伏是全年天气最热、气温最高、阳气最盛的时段。而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“九天”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-27天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。

在“三伏天”进行体育锻炼,需要强大的体温调节能力,能帮助人们更快适应外界环境,增强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在运动过程中,身体大量出汗,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循环系统。而这句话也可以指练武功要能吃苦、坚持不懈。只有在最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磨炼并持之以恒,武艺方能达到较高水平。

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学武之人需要“内练”与“外练”统一,外形与内气协调一致。既锻炼肌肉、骨骼、皮肤等体表组织,又锻炼内部气息,收到内外兼修的锻炼效果。

平时练,急时用,平时松,急时穷

人们练武主要是为了自卫。如果平时练得好,紧急时刻招数就用得上。假如平时松松垮垮,没有练出什么真本领,事急时必然手忙脚乱,惊慌失措。

拳艺在身不在嘴,闲话少说多踢腿

指耍嘴皮、夸夸其谈的人,功夫是很难学上身的。踢腿是武术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基本功练习,勤做踢腿等练习,日久天长,技术水平自然会有长进。说的就是练武最强调实干精神。

坐如钟,立如松,行如风,卧如弓

指习武者平时坐、立、行、卧日常行动的准则。坐要像大钟置于案,端端正正,不偏不倚,使躯干自然正直,这一点对青少年尤其重要。立要以挺拔如劲松之立于地,不要歪斜扭曲,这对保持人的形体美,促进呼吸、消化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有好处。行要像风一样疾速而过,不要拖泥带水,疲疲沓沓,这样对锻炼机体内部器官和人的气质颇有裨益。卧指睡眠的姿势,一般要求以侧卧(向右侧卧更好),腿部微屈为宜。

教不严,拳必歪,守不专,拳必滥,练不苦,拳必空

指的是教、守、练与拳技的关系。教者要求不严,学习者的拳架、招式就不会规范。学习者心志不专,其技艺必然驳杂而低劣。练拳不刻苦,身上自然空虚无功夫。

学拳容易改拳难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武术中的式子在技术,技巧,细微结构上区别显著,但结构外形大体相似。初学者容易忽略细节,要领也不容易掌握。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学练武术急于求成,贪多求快,造成很多错误动作和姿势。当错误动作和不正确姿势定型后,就会无意识地出现,干扰和妨碍正确动作和正确姿势的建立。想纠正已经定型的错误动作或姿势,是很困难的。

这句话就是强调初学武术时应力求动作规范,方法正确。始学不严,有错不纠,不求甚解,不明细节,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,要消除错误的习惯动作,重建正确的动力定型就特别费劲了。

不怕千招会,就怕一招精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“不怕千招会,就怕一招精”是指武术方法不在多,而在精熟。避免贪多嚼不烂,纵会千招也无用,而一招精绝便可制胜。

这是因为武术内容丰富多彩,浩如烟海,技术风格又各不相同。例如,长拳南拳太极拳等拳种,技术要求相差很大,有时技术要领甚至互相矛盾。如果在一种拳术没有很好掌握的情况下练习另一种拳术,不但不能提高技术水平,有时甚至会相互干扰,使技术水平不升反降。即使是同一拳种,拳术与拳术之间、器械与器械之间也存在差异,比如剑和棍的技法要求就有很大不同,如果为了贪多求全,则可能什么都练不好。因此,练习武术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身练习的内容,在少量的基础上,反复练习,精益求精,使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。等技术水平上升到一定层次,再练习其他的武术内容,很快就会融会贯通,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学会三天,练好三年

谚语中的“三”是概数。“三天”喻时间之短,“三年”喻时间之长。意思是短期内可学会一些招法或套路,但要练好它,只有通过长期钻研,反复练习,才能由会到熟,由熟到悟,逐步达到好的程度。

拳为武艺之源,棍为百兵之祖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武术的技术内容可以分为徒手技术和持械技术。“拳为械之本”,拳术是学练器械的基础,可将手持器械的演练视为手臂的延长,因此,练好徒手拳术,再学器械就容易一些。

武术器械形状多样,有长的、短的、软的、有刃的、有刺的、带钩的等。学练器械应先学棍,因为棍无刃、无刺、无钩,可长可短,既易制作又易习练。棍练好了,掌握了身械协调的基本规律,再学习其他器械就容易掌握了。

未习打,先练桩

指习武练拳,先要练习桩功。桩功是武术基础功法之一。桩功练习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和动作的稳定性。为学习套路技术和散打技术打下坚实基础。

打拳不遛腿,必是冒失鬼

形容遛腿即踢腿的重要性。踢腿具有锻炼提高下肢动转幅度和变换灵便的作用,还可作为每次练拳开始时的专项准备活动内容之一。如果光学动作而不遛腿,不仅下肢动转幅度得不到提高,下肢不灵活,而且行拳和攻防格斗时容易拉伤肌肉或站立不稳。因此,即使套路动作学得再多,也不过是个根基不深的冒失鬼。

只压不遛不中用,只遛不压笨如牛

 “压”指压腿、耗腿、搬腿、撕腿等腿部柔功静压法。“遛”指摆腿、踢腿等柔功动转法。“压”能提高肌肉的伸展性,加大关节活动幅度。“遛”能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爆发力和灵活性。只压不遛,腿软而无力,当然不中用;只遛不压,腿重而不活,愚笨如牛。只有两者结合练习,才能获得幅度大、速度快、力量强的腿技。

练拳不活腰,终究艺不高

武术技法非常重视腰的作用,外形动作要以腰为轴,带动四肢,上下相随,左右相顾。内劲蓄发要以腰脊发力,在丹田气的配合下,上经旋腰转脊旋膀转腕行于手指,下经旋胯转踝达于足趾。腰如一身之宰,如果腰不柔和,又不下工夫去练,其武术技艺终究是提高不了的。

拳是两扇门,全靠腿打人?

此谚语强调在徒手搏斗中,双手发挥防护、引诱、掩蔽的作用,以腿发挥攻击对手的功用。由于人的上肢运转灵活,寓意为门,开可诱敌深入,闭可防敌进攻,同时以腿法攻击对方,能发挥出比上肢更大的攻击力。

出手不见手,拳打人不知

指攻防格斗时,出手要快而隐蔽。出其不意,使对方躲闪不及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对方才有效果。

步不稳则拳乱,步不快则拳慢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说明步法在武术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,也说明脚步动作和出拳动作是相互关联的。如果步不稳,上体动作没有稳固的支撑,就会动作发飘,发力不实,手法散乱。如果脚步移动迟缓,则会限制上肢的快速移动,使拳法动作欲速则不达。

一寸长,一寸强

又称“长一寸,强一寸”,指无论徒手实战或持器械对抗,双方都以击中对手为目的。此时,如有一方能多争取到一寸之长,则可能先于对方得手,而取得胜利。所以练武是应尽量放大动作幅度,以加强攻击力。所谓“放长击远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远拳近肘贴身靠

和这条谚语相类似的还有“远则拳打脚踢,近则擒拿摔跌”“远则手足上中下,近则肩肘背膝胯”。它们的含义一致,说明武术运用身体任一部位都可以攻击对方,关键要根据双方距离的远近,随机选用。

柔过渡,刚落点

指的是武术发劲方法的一般特点。发劲动作处于过渡、变转过程时,肌肉要相对放松、柔缓。当发劲动作接近目标时,加强肌肉收缩,刚硬沉实地击中目标,体现出刚柔相济的武术劲力。

顺人之势,借人之力

指双方较技时要顺势借力。当对方向己方进攻时,己方应顺对方来势,借对方来力而使用技法,即“四两拨千斤”之意。

眼无神,拳无魂

在武术运动中要求以眼神表达动作的攻防意味,展示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。而动作的攻防含义与对抗意识、练习者的气质禀赋正是武术拳技的内涵所在,恰如人之魂灵。因此在武术动作的演练中应该努力做到“手眼相随,手到眼到”。

有人若无人,无人似有人

指在武术练习过程中心目中要有假设的对手,每一招式都要讲究攻防意识,带有敌情观念。但在比武较技时,虽面对强手,也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方,在气势上压倒对方。即“练时无敌如有敌,打时有敌若无敌”。

有力夺正中,无力闪两旁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指的是比武较技时的策略。“有力”“无力”是相对而言的,泛指力量的大小。与人搏斗时,遇到对方力量不如自己,可直接攻击对方正面,先发制人,速战速决。如果遇到的对手比自己强大,则应闪开对方正中,而绕至对手的两边,攻其侧面或背后,后发制人,击其要害。

来得高往上挑,来得矮往下斩,不高不矮左右排

指的是徒手搏斗中防守格挡的基本方法。如果对方进攻招法来得高,可用上挑或上架的动作,将其挡开。如果对方的进攻招数来得低,则用向下截、斩、砍的动作,将其化解。如果对方进攻招法来得不高不低,则可用向左右的格挡动作向内或向外排挡化开。

你忙我不忙,两手护胸膛,你慌我不慌,两手护中央

“忙”“慌”均指快的意思。双方交手,当对方招法来得很快,自己不要以快对快,被对方牵着鼻子走,而应在保护自己要害部位的同时,采取以慢制快、以柔克刚的策略,先避其锋芒,再伺机还击。

蓄力如弓,发力如箭,先蓄后发

指的是武术发劲力的方法。无论是练武或比武,发招进攻之前,拳、脚都要运足气力,“引而不发”,当发招进击之时,要将蓄势运足的气力如离弦之箭直向对方射去,击打速度要快、准、狠。

迈步如猫行,运劲如抽丝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太极拳名家武禹襄在《打手要言》中说:“迈步如猫行,运劲如抽丝”。

一般人在日常走步是后腿撑起身体,重心随前脚而落,落地就收不回来,一旦顽石绊脚,容易前冲跌出。如同猫一样却不会如此。猫在迈步行走时,是三条腿支撑重心,轻轻提起一条腿前伸,然后再移动身体。这样就能必由胯起带动大腿,由大腿带动膝,由膝带动小腿,由小腿带起足跟,由足跟带起脚尖离开地面;落步足跟先落地,随后脚掌,然后再移动重心,膝、胯、腹逐步过渡到前面。

“运劲如抽丝”,先说说抽丝纺棉过程。“抽丝”这个形容词是指北方农村妇女在纺纱时,一手旋转纺纱锭子,把棉纱缠在锭子上,另一只手拿着棉花,让棉丝线从棉花中抽出来。这种抽丝纺线,动作是非常轻柔的、细致的、均匀的,否则,棉丝就会断掉。也就是要求太极拳的动作劲力轻柔、细腻,连绵不断。杨公澄甫在《太极拳术十要》:“自始至终,绵绵不断,周而复始,循环无穷。”“运劲如抽丝,皆言其贯中一气也。”依其意,也是这个意思。

这都是太极拳技术的部分要领。

刀如猛虎,剑似飞凤

此谚语喻指单刀和单剑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特点。单刀舞练起来忽绕身缠裹,忽远出长击,刀快步疾,威武勇猛。剑则讲究轻灵、潇洒,演练起来忽如蜻蜓点水,忽如彩蝶穿花,红缨青锋变化多端,气势贯穿。故以凤之飞态比喻剑的运动特点。

单刀看手,双刀看走

“单刀看手”指单手握刀演练和运用刀法时,要注意另一手的配合。配合得好,动作就顺遂协调。如果配合不好,便如缺了一只胳膊,甚至还会影响刀法动作。“双刀看走”指两手各持一刀演练时,要注意刀法的配合。双刀多两手同时动作的舞花和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动作。步伐如果配合得当,刀花则快速有力。

枪扎一条线,棍打一大片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枪法注重直扎以发挥枪尖的技击功用。扎枪时枪尖对准目标刺出,其运动轨迹是枪尖与目标之间的连线。用枪时多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,故说枪扎一条线。

棍因无枪头,因此多用抡、劈、扫、舞花等圆线横扫动作,幅度较大,一打就是一片。棍练起来梢把互换、棍法密集、快速勇猛,因此还有“枪如游龙棍如雨”的形容。

一胆二力三功夫

四两拨千斤的意思(武术界和气功界的36条谚语)

指练武术第一是凭勇敢,第二是凭力气,第三是凭功夫。首先是胆,明戚继光《拳经捷要篇》三十二势:“对敌若无胆向先,空白眼明手便”。第二是力,力大可以降巧。此处的力,泛指身体素质和体能。第三是功夫,也即是武术,其攻防击打方法,有招方能搏人制胜。

 

免费学习获得18个小项目

添加微信:2860016296 备注:小项目

不备注不通过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